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孟令洋枣庄报道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站在山东滕州市莲青山上登高远眺,沃野平畴上,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眼前的这幅场景令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十分感慨,这跟今年4月份来采访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3.5万亩“荒疙瘩”变成了如今的“金疙瘩”。而这些变化,得益于滕州市大力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绿水青山不曾改,丘陵薄地变良田。
去年底以来,滕州抢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重大机遇,在东郭镇北部山区实施了枣庄市第一个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治理项目。这是滕州着力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探索,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的“滕州样本”。
土地增产:“望天田”变成了“丰收田”
施工方负责人介绍蓄水池等水利设施
连日来,在滕州东郭镇北夏庄村,山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收尾工作,工人们正在修筑沟渠。远处,数台挖掘机机械轰鸣,紧张作业,土地综合整治已见成效。
“今年一季地瓜亩产多斤,比过去强太多了!”谈起整治后的土地,63岁的夏学德赞不绝口。一年前,这里还是乱石沟、零散荒坡,严重制约了村民们的农业耕种,“看天播种、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一度成为滕州北部山区34个村农业生产的痛点。
发展需要就是指令,经过激烈而深刻的思考后,滕州土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区域土地综合整治“诞生”。高起点、大手笔,科学规划、理性设计,土地综合整治释放了土地潜能,促进了农民增收,让3万余名群众的有了丰收田。
“真正让‘望天田’变成‘丰收田’!”滕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兆鹏这样描述道,经过深入调研、讨论,去年11月,总面积3.5万亩,涉及3万余名群众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顺利上线。整个项目完成后,山区将形成层层梯田化、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优质农田,一改过去山区只种一季花生或地瓜的历史。
农民增收:“小村庄”变成了“大集体”
整理后的土地
只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因此,滕州市委书记刘文强发出了掷地有声地号召:“项目不仅新增了耕地,提高了农田质量,也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让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土地治理是一项政府得民心、投资得利润、群众得实惠的民生工程。家住蒋庄村的80后杜莉莉快言快语,“过去种地挣不了几个钱,我们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的田好多撂荒。”她说,“现在不同了,村里田值钱了,土地流转金由每亩元涨到了近千元,农民还有种地打工的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很多外出的人纷纷回来了。”
滕州市东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邓荣迎曾给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算过一笔“土地增效”背后的经济账。他说,项目竣工后,可使大部分耕地质量至少提升0.6个等别,年可新增粮食产能余万公斤,综合增产效益达到万元。根据估算,3.5万亩的山区土地经过综合整治后可新增耕地面积亩,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同时,项目区村民积极参与土地综合整治,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做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土地综合整治看似是简单,却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作为滕州近年来实施的投资最大、区域最广、效益最好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面积约3.5万亩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仅提升用地质效,凸显经济价值,更是提升了村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
农村增景:“荒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整治后的土地成为当地农业靓丽的风景线
令村民高兴的事还有,随着土地综合整治的收尾,村民们的生态安居梦也一步步变成了现实——硬化田间道路公里,规划种植防护林1万余棵,及时复绿谷山矿山开采留下的生态顽疾。
在山东明瑞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牛得草看来,土地综合整治看似小事,却牵扯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通过田块合并、土地平整、坡改梯、石堰砌筑等工程措施,3.5万亩的山区土地初具规模,做到了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俨然成为当地农业靓丽的风景线。
“土地综合整治彻底解决了农村用地碎片化、无序化、低效化的现状,这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趟出了新路。”滕州市东郭镇党委书记颜丙磊一句话道出了土地综合整治的要害。
古人云,不谋一域者不足以谋全局。对于如何变成“金疙瘩”,滕州市委书记刘文强作出了清晰的描绘:要与周边自然风光、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发田园观光、采摘垂钓、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荒山变良田,杂草变林圃。”再也不是莲青山下世代的村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了,万亩中药材基地、万亩优质花生地瓜基地、万亩林果基地逐步在从“蓝图”变成现实。
待到来年春天,莲青山脚下呈现出“阡陌纵横、层层叠叠、瓜果飘香、田园风光”山区乡村美景。正因为古滕大地上这每一笔细小的笔触,乡村振兴的画卷才越展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