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活民有道,各美其美滕州市绘就乡村
TUhjnbcbe - 2025/4/9 4:10: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杜亚慧王红李华超

04:40

维棠下载

维棠下载

“此中便有活民书,袍笏休嘲下拜初。”枣庄滕州市荆河公园诗碑上,一首《寄题易石园》据传为清代名臣林则徐所写,此正为其中一句。两百年沧桑巨变,今日之滕州大地上,按照“全域统筹、一体推进”的思路,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活民有道,千村千面,各美其美。

葡萄成熟时

柴胡店镇安后村的葡萄已到了成熟期,沉甸甸的葡萄压弯了枝头,看着颇为喜人。在村里主街,米长的不锈钢葡萄架长廊绵延,葡萄全都套上白纸袋,风一吹过簌簌作响,好像头顶绽了一路的梨花。

年,安后村流转村里土地亩,全部种上了葡萄。绳仃爱的六亩地就在其中。

绳仃爱今年58岁,早些年一直在潍坊打零工,打工劳动强度大不说,还不稳定,一直在外也没法照顾老人,绳仃爱决定回村种地。当时正赶上村两委考察种植项目,绳仃爱跟着两委的车出去考察了几回,回来将自己家里的地都种上了葡萄。

自己种没经验,头一年收获的时候效益并不好。“但也比种作物强,感觉看着了在家致富的希望。”绳仃爱说。

年,在指导村民试验出经验后,安后村正式流转亩土地,开始了葡萄的规模化种植。已经尝到甜头的绳仃爱除了自己的6亩地,还向村里多承包了4亩地,全部种上了葡萄。每天起床到地里看看葡萄,晌午回家吃饭,绳仃爱的日子安稳幸福。

“合作社给打药灌溉,还给我们优惠,前三年都免租金。”绳仃爱算着账,“去年我的十亩葡萄赚了17万,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安后村的葡萄不销向市场,基本每年游客来观光采摘就全部售空。村里的葡萄采摘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直接经济收入达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达25万元。

今年葡萄长势好,大家都信心满满。村民们在葡萄架下忙碌着准备采摘节,“书记说了,今年怎么也得4万多人过来玩呢,葡萄肯定都采摘完咯!”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绳仃爱说,当初回乡果然是对的。

乡贤画出精气神

“你看这幅画,小猴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是岳石先生一笔画的代表作。”滕州市西岗镇高庙党总支书记李超指着墙上的一幅画作。画作中,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两只猴子相依偎的情态,画作边诗云:母子本一体,血肉骨相依。分也分不开,孝亲通天理。

在高庙村的岳石艺术馆中,珍藏着哲理派书画大家岳石的各类书画作品。岳石原名王先仁,是西岗镇高庙村人,他的很多书画作品传扬出孝亲文化的传统美德。“岳石先生深受本村孝亲文化的影响,他的书画也将这种思想在高庙不断传承发扬。”李超说。

在岳石的影响下,高庙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李超告诉记者,村里走出了不少民间艺人,也将孝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每年都要组织村两委干部,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和美好家庭。哪家评上了,敲锣打鼓地给他们送表彰去。”

高庙村党支部书记殷昭胜是个皮肤黝黑、不善言谈的汉子。“我自己不好什么艺术,村民喜欢咱就给办!”几年前,为了给村民的文化活动腾空间,殷昭胜闷头想了一宿,隔日宣布,把老村委会大院改建成开放式休闲广场,村民一片欢腾。

“文化活动搞得热闹,村民们的精气神和凝聚力都起来了,两委干事创业,村民们都愿意出人出力。”殷昭胜说,就着这股劲,村里接连办起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天,殷昭胜从镇上开会回来,挠着头找到当时的村计生主任张桂兰:“镇上说要举办广场舞大赛,你拉练个队伍吧!”张桂兰也不懂什么广场舞,喊了村里的妇女们晚上聚在小广场,夜色中一起照着视频学。村里的老少爷们凑热闹都过来看,60多岁的老太太也跟在队伍后边扭。

舞蹈练好了,临比赛前,殷昭胜自掏腰包给队员们买了两身表演服,惴惴不安地把队员们送上了车。下午张桂兰打来电话,殷昭胜一接乐了,二等奖!当晚又请队员们吃了一顿大餐。

席上队员们都很兴奋,大家打趣殷昭胜:“书记我们这可给村里争脸了,不得有点奖励啊!”殷昭胜笑笑没说话。

第二天晚上,村民们陆续来到小广场,发现头顶上安了个大射灯,把广场给照得亮堂堂。

大企带小企

提起东郭镇辛绪村,很多附近村民都要竖起大拇指:这是个有两个大企业的村。

位于辛绪村的山东恒仁工贸有限公司和山东辛化硅胶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连续多年位居滕州市纳税百强。产业兴旺是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近些年来,因为两个企业的带动,辛绪村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有部分村民借势当起了个体经商户,日子过得风风火火。

杨兴华就是其中之一。年,杨兴华和其他村民合伙办起了粉丝加工厂。当时由于本地没有原材料,原材料得去河北运,一来一回增加了不少成本。等到做玉米淀粉加工的恒仁工贸建立,可以直接就地取材,杨兴华的粉丝加工也进一步扩大。现在杨兴华成立了淀粉制品生产公司,自己当起法人,一年能生产吨粉丝、粉条,去年赚了20万。

围绕着两大企业,餐饮、物流等配套服务也在辛绪村发展迅速,包括杨兴华在内,现在村里个体经商户已经发展到家。

杨广腾则是从外地返村打工的村民。“原来在外地打工,没法照顾家人,现在回村以后,我们一大家子都在工厂上班。”杨广腾说,自己今年还把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了工厂。“之前是租给别的村民,一年一亩地就三百的租金。现在租给厂里,一年按照协议给我一千六。”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吸纳了大量的村民在厂里打工。东郭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辛绪村80%的人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两大企业每月发放工资余万元,人均月工资达到元以上。

小豆芽大产业

在善南街道小屯居粗粗走上一遭,很快能发现村落的独特:家家户户门口堆着水缸,大大小小摆成两三排。一根排水管从户中穿出,淌着欢快的水。瞧着水质干净得很,不知道还以为家里没拧紧水龙头。

“我们小屯居世代种豆芽,全滕州80%的豆芽都出自我们居!”小屯居党支部书记李坤满怀自豪。他指着一户前的水缸,这都是种豆芽用的缸。看缸数量的多少,就能判断这家豆芽产量大不大。

走进李治忠家的豆芽房,阴暗之中,潮气扑面而来。揭开布子掩盖的泥缸看一眼,满缸纯白的豆芽生气蓬勃。传统工艺的豆芽生产,需要把选好的豆种倒进缸里,置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每天定时淋上六遍水,一是豆芽生长所需,二是要是不及时把它呼吸所产生的热量散发掉,豆芽就会腐烂变质发出酸臭的气味。“每隔4小时浇一遍水,夜里也得爬起来两回。”李治忠说。

但如今像李治忠这样的传统豆芽户,在居里已经少了很多。为啥?李坤说,都是豆芽厂给挤的。传统豆芽工艺成本高、费心力,家家户户个体经营,哪能掰得过量大的大厂子?所以很多居里不少豆芽户单子越接越少,豆芽没了销路,干脆直接撇了老本行,上外地打工去。

85后村书记李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豆芽都种了三百多年了,丢了多可惜!”单干成本高,那就抱团发展!李坤喊着居两委一起做居民工作,成立起小屯居股份经济合作社,吸纳名居民入股,每人入股元,募集了股金60余万元。

拿着这些资金,李坤在居里划出集中连片的空闲宅基地,建起标准化厂房。“单打独斗打不过,规模化、产业化才有竞争力。”李坤谋算着,厂房建起来,居里的豆芽大户可以租厂房上流水线,小户也能选择进厂打工。“现在居里豆芽日产量4万多斤,厂房投入使用后就能达到每天10万斤。”既压了成本,又提了产量,还能增加居集体的收入。

小屯居豆芽产量大,但是在外的名气却不高。李坤和在居里的选调生朱承学一拍即合,两人往街道上跑了好几趟,得到了街道的资金支持,在居里建成了滕州市首家豆芽博物馆。去年年底博物馆落成,居民们都好奇跑来看:“没想到俺们一直种的这豆芽也能盖博物馆!”

现如今,一期规划的1余平方的厂房已经建成,李坤正忙活着和居里的豆芽加工大户谈入驻。关于小屯居的豆芽,李坤还有更远的设想:“绿豆壳治水肿、暑湿烦渴,能做成枕芯也能入药。”李坤计划着挖掘豆芽的剩余价值,进一步延伸小屯居的产业链条。“好日子还在后头!”李坤信心十足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民有道,各美其美滕州市绘就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