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方讲桌,三尺讲台。今天,我国迎来了第37个教师节,教育部推选出首批个教育世家。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天下桃李,悉在世家”系列报道,走进山东的教育世家,深入挖掘教育世家代代传承的故事,以此向教育世家致敬,向广大教师致敬。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静王开智
有光的地方,就有人读书。有人读书的地方,就有人像光一样为他们照亮。在曲阜师范大学,年近七旬的张瑞甫一如少年倔强,跟学术较真,跟时间较劲,跟安逸作战,修身而后齐家,而后影响着更多学子。
“张先生”就像“复制”“粘贴”一般,从年父辈开始,三代共有十五人走上三尺讲台,接力执教60年,既有中小学教师也有大学教授,培养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数十万人有余,在孔孟故里杏坛飘香。
曲师大有个“倔老头”
九月初秋,曲师大校园里飘着微雨,张瑞甫一路小跑赶到学校,雨水打湿了肩头,皮鞋上沾满了泥巴。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瑞甫)
今年67岁的张瑞甫,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他的课程《人生最优化理论》是一堂选修课,但深受哲学、文学、物理、数学、体育各个专业学生追捧,课堂总是爆满。年,本该退休的张瑞甫首次“触网”,还上起了网课。
学生们喜欢称呼他“张先生”或者“倔老头”。做学问,“张先生”确实有一股子倔劲儿。他总说,搞学术要无新不写,要对学术负责,要对学子负责。
年,张瑞甫听到一堂运筹学报告。“一人提水桶打水,需要两分钟;一人提暖瓶打水,需要一分钟。如何排序才能最节约时间。”就是这样一个话题,触发了张瑞甫的灵感,简单的统计学问题如果放在哲学层面,那就可以更加广泛地指导人生规划。
年,张瑞甫决心开始研究人生最优化这一课题。而到年,张瑞甫发表第一本理论专著《人生最优化原理》,整整经历了十一年的时间。
因为资源有限,张瑞甫只能坐上绿皮火车从兖州到济南,再换乘到北京,就为了去新华书店、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有些图书只能借阅不能购买,张瑞甫就手抄,常常因为贪恋抄写而忘记时间。紧赶慢赶到车站的时候,已经没有当天回家的车票了。那时候在北京住宾馆最便宜也得花五六十,他舍不得,干脆在火车站一直坐到天明。
冬天,在北京接近零度的气温里,张瑞甫裹着棉衣,没有座位,只能拿张报纸铺在台阶上,看会书,再迷瞪一会儿,一夜才能捱过去。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瑞甫)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京火车站吗?张瑞甫见过。他也多次看过凌晨的济南火车站、兖州火车站。年,张瑞甫到济南联系书籍出版,因为没有赶上车又睡在了车站。吃苦对于“倔老头”来说不算什么,省下来的钱就可以买书,投资学术。
创作第一本书的时候,张瑞甫没有电脑,二十万字的书稿全靠手写。张瑞甫要在格子纸上一笔一画地将书稿誊写下来,再给出版社编辑校对出版。张瑞甫格外严谨,“有错字就得重写,写来写去,二十万字的书稿,到最后反反复复地写了万字。”张瑞甫也不恼,始终一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样子。
张瑞甫治学严谨,凭借这股子倔劲儿,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人生最优化原理》《社会最优化原理》《人生最优学新论》三部多万字的专著,出版后在国内引起广泛反响。
做教师,是高尚,不是谋生
张瑞甫是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年在曲阜师范大学留校任教。张老师这年正值28岁,照他的话说,“必须做上老师,人生才算圆满”。
父亲张丙顺年毕业后一直在滕县(今滕州市)和泗水县担任中小学教师。尽管教学条件艰苦,但是父亲教学很是上心,常年学校、家里两头跑,风雨无阻。大学毕业时,张瑞甫想当一名教师,便征求父母的意见。父亲说:“当教师好啊,这是个高尚的职业。”是高尚,不是谋生。父亲一席话,成为张瑞甫教师生涯一直秉持的信条。
年,张瑞甫回老家过年。那时候父亲患有脑血栓,住院吃药花费不少钱,张瑞甫给父亲准备了两千块钱过年和住院治病。
回到老家后,张瑞甫看到家乡小学条件依然不好,仍有失学辍学的儿童。“很痛心。明明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有的孩子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这像重锤一样锤在了张瑞甫的心口。
孩子教育问题成为更加紧迫的事情。父亲母亲深明大义,便同意让张瑞甫把钱捐给学校。张瑞甫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不过一百来块钱,他又拿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一些奖金,设立了家乡小学奖学助学基金。
提起父亲,张瑞甫哽咽了。“父亲,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和亏欠。”那次过年回家六个月后,年仅66岁,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张丙顺,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张瑞甫回家后,看到再也喊不醒的父亲,如同五雷轰顶。
父亲的离开,对张瑞甫打击很大。教书育人,是他在圆自己的梦,也在圆父亲的梦。20多年来,张瑞甫应邀作了多场学术报告,却从不收取劳动酬金。这样的讲座做成公益,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声名所蕴含的金钱,对张瑞甫来说只是一个抽象概念。
外面的嘈杂离张瑞甫很远,他用手机很少,教育上一直做加法,生活上做减法。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徐瑞说,张瑞甫生活很清贫,给学生捐款,自己却舍不得给家里换彩电,连一件衬衣都能穿上二十年。“我从他的学生变成同事,看到他除了年龄渐增,教学上一如既往,这是令人敬佩的地方。”
(张瑞甫与学生)
(张瑞甫与学生)
一家三代十五位教师
张瑞甫的故事每每从父亲讲起,到兄弟,妻子,往下是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的儿子张乾坤,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女儿张倩伟,侄子、侄女也都在教师岗位上。张瑞甫教师世家的人数一点一点增加,如同一个不断扩散开来的树状图,树状图中一家三代中教师人数已经增长到十五人。
作为一个教师世家,他们把“崇德向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汇成了家风,把“人人尊师重教,个个争当教师,世世教书育人,代代园丁兴旺”凝成了家训。
谈起妻子钱荣英,张瑞甫有些羞涩。张瑞甫与钱荣英是同学,钱荣英毕业以后成为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老师,而张瑞甫成为曲阜师范大学的二级教授。同为教师结下良缘,让身边人羡慕不已。
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爷爷和父母亲的影响,年7月份,张瑞甫的儿子张乾坤硕士毕业后也继续留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校园,走上了教师岗位。“我觉得能够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就会很有成就感,所以一直对教师行业充满了向往。”大概是一直生活在校园环境,年出生的张乾坤常常被认成“90后”。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张乾坤(张瑞甫儿子)
张瑞甫几乎把所有精力用在他的教学事业上,家中事务常常难以顾及。小时候张乾坤也会抱怨,一直到他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才慢慢理解了父亲。
父亲从教40年,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张乾坤。“有些同事就开玩笑,你光在家里受熏陶,也能熏陶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了。”
张乾坤常常请父亲张瑞甫去给学生做开学第一课。“希望学生们在父亲的开学第一课中树立正确的‘三观’,立下鸿鹄志,能够做出大学规划和人生规划。”张瑞甫的“倔”,也遗传到了张乾坤身上,他继续深造,不断给自己加码。
一家三代十五位教师,张瑞甫二弟张瑞谦是泗水县河套元小学教师,四弟张瑞宏是曲阜市王庄镇中学教师,三个弟媳、侄女、侄子、外甥女、侄媳活跃在各个学龄阶段的教学工作中。三代教师中,有六名全国和省、市、县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更有意思的是,有一年曲阜市评选教学能手,四弟和妯娌两人同上领奖台。荣誉,给这个教师世家的优良家风,盖上了耀眼的勋章。
孔孟故里杏坛飘香
张瑞甫老家距离孔子故里不过10公里远,张乾坤和姐姐张倩伟的启蒙教育就是在尼山圣境开启的。张瑞甫希望儿女在这里感受尊师重教优秀传统文化,他也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国家兴旺根本在人才,人才根本在教育,教育根本在教师。”搞教育,是张瑞甫的命。张瑞甫门下的学生,也不断地创造着“考研神话”“考博神话”。
苗伟是张瑞甫年带的硕士研究生,如今在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研究所工作。苗伟说:“当时就是张老师鼓励我考博,改变了人生命运。”
临近硕士毕业,苗伟准备考博的同时,也想找份工作以备退路。张瑞甫得知苗伟到了河南后,给他打来电话。电话中张瑞甫一改平日的和气,严厉地告诉苗伟,既然准备考博就全力以赴,百分百投入。
张瑞甫就像教练一样,让苗伟不敢再有懈怠,全心准备考博,并且顺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苗伟也走上了教育行业。
即便著作等身,张瑞甫退而不休,沉浸在搞科研的世界里。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辛宝海说:“张老师潜心于做科研,退休比我们还要忙。”张瑞甫始终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哲学是大学问,这不仅是他个人奋斗问题,也是更多人的人生选择问题。他在跟时间较量,跟课题较量,征服它,驾驭它,然后让学生受益。
张瑞甫说:“现在有句话倒是很适合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段家族往事凝聚了六十年历史,三代人初心不改,代代传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新一代接过了“教杆”,张乾坤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看到有光的地方有人在读书,我也会把成为一个好老师当作毕生的追求。”
两千多年前,孔孟讲学的声音回荡不绝;两千多年后,“张先生”一家将教书育人凝结在家风家训中,在孔孟故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