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爱元宵三五风光,
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喜迎
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的年味活动推到高潮。
元宵节史话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在历史的车轮中的,元宵节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唐朝,国力空前强大,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时,元宵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这一天,男女老少赏灯游玩,通宵达旦。宋朝的元宵节,赏灯五天,人们逛灯市,还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明朝时,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时,民间灯会盛行,灯火璀璨,且精致奇幻。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很多,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每年这天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人们欣赏着各式各样的花灯,久久不愿离去,红红火火的花灯,似乎在祈愿未来的生活幸福平安。
猜灯谜
在璀璨的花灯中,人们还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游人猜,如若能够猜中灯谜,将会获得格外的奖赏。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诗词里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美满的,是吉祥的,是浪漫的。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借着那一轮柔和的明月,抒发着各种引人共鸣的心绪。月色正好,诗意正浓,邀君齐赏最美元宵诗词。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
是一个祈愿团圆幸福的节日,
一盏盏花灯,璀璨光华,
一颗颗元宵,圆润透亮。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
愿你如花灯般璀璨,如元宵般圆满。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