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礼的三线西传经典龙山文化玉器 [复制链接]

1#
新疆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m.39.net/news/a_5902644.html
继《先北亚、东北亚后中原》《玉从何来,西玉如何东输》《礼从何来,东礼如何形成》三篇关于史前玉文化论述之后,本文将从龙山文化的视角,从东北红山文化、中原仰韶文化、南方良渚文化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与大汶口晚期文化的伟大融合出发,从玉文化的角度,叙述它们之间是如何汇聚成中国古代文明的最直接源头——龙山文化,以及龙山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影响,描述红山玉文化的开端和良渚玉文化的超越之后,玉文化在伟大的龙山时代的汇聚融合,如何融汇三族,如何下启夏商周三代。从东北年前小南山~红山文化最早系统性用玉,到年前良渚文化玉器达到第一个高峰,玉器经过四千年的发展,在黄淮流域实现了伟大的汇聚融合,史前玉器在年前的龙山时代抵达了辉煌的顶峰。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年~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年4月,清华大学学生吴金鼎发现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年~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山东龙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中国东部存在一个土生土长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这个黑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殷墟文化更加接近,否定了中国文化西来的假说。如果说在距今年前,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各据一方,那么到了距今年以后,一种融合的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图1:南北文化融合为龙山文化图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种文化的更迭?考古人员发现,在距今约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冷事件”,环境由原来的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植被大量减少,藻类、水生植物基本绝迹,北方的红山-小河沿文化、中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融合,形成龙山文化。蓝线为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区,绿线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区,红线为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图。龙山文化分布区比大汶口文化大得多,考古证实龙山文化确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而发展出来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了大量黑陶,由东向西发展,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区。建国以后,经过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龙山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最常用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四种。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遗存,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距今年~年,主要分布于山东东部与中部、江苏淮北地区、辽东半岛南部,发现玉器的主要遗址有:济南市龙山镇、日照市两城镇、潍坊市临朐县西朱封、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青岛市胶州市三里河、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临沂市河东大范庄遗址等。◎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出土玉器图2:日照市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三孔铲年代,日照市两城镇的中医刘述祊先生得到了同埋一坑的5件玉器,三孔铲(图2)即其中的一件,于年入藏故宫博物院。莹润精致的玉圭(图3),其正反两面均刻有兽面纹,且无砍砸使用痕迹,不是实用的生产工具,而是一种玉礼器,是贵族奴隶主权力身份的象征。这并非是一个孤证,还在两城镇所发现的黑陶残片上发现刻有类似的兽面纹。这些兽面纹和良渚玉器兽面纹相似。该玉圭有改制玉锛或玉斧的明显痕迹。图3:日照市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圭◎潍坊市临朐县西朱封遗址出土玉器年,考古工作者在潍坊市临朐县西朱封遗址出土了镂雕冠形组合神面纹玉笄(图4)、龙形首人面纹玉笄(图5)和玉钺(图6)等玉器。图4:潍坊市临朐县西朱封出土的镂雕冠形组合神面纹玉笄镂雕冠形组合神面纹玉笄(图4)通长23.5厘米,笄首长9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笄长19.5厘米,笄首为形如扇面的扁平体,镶嵌绿松石,采用镂空手法,饰有浅浮雕的虎形、鸟形、龙形和人形组成的神面纹,整体形式与良渚文化的冠状饰相似。该玉笄汇聚了镂孔透雕、阴线刻纹、搜拉花牙、镶嵌松石、减地浮雕、玉件复合等多种工艺,堪称龙山文化玉器工艺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玉石镶嵌装饰艺术品。图5:潍坊市临朐县西朱封遗址出土的龙形首微雕人面纹玉笄龙形首微雕人面纹玉笄(图5)通高10.3厘米,呈半透明乳白色。笄首部琢成龙形,卷云两侧和下部笄杆上共浮雕三个人面像,同样是中国史前玉器中的孤品和极品。图6:潍坊市临朐县西朱封遗址出土的玉钺

玉钺(图6)器身整体呈片状,表面不均匀绿色,玉质较差,有大量的小裂隙,肉眼可白色絮状包裹体,局部有红色的沁,颜色鲜艳亮丽。近上部中央有一钻孔,两面光素无纹,刃部薄且锋利。

◎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遗址出土玉器图7: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遗址出土的V字形玉环年秋,考古工作者在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遗址出土了玉环、玉刀、玉牙璧等玉器。黄绿色V字形玉环(图7),直径9厘米,内空5.5厘米,环边缘有V字形凸齿,凸齿长约1.5厘米,通体光润。环形缘有V字或介字凸齿,形如冠状,类似牙璧的造型。凸齿个体虽小,但造型与良渚文化流行的冠状玉饰相似,应具有一定的原始宗教含义。该V字形玉环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刀(图8)系龙山文化的典型礼器,长51厘米、宽22厘米、厚0.3厘米,重克。浅灰色玉质,通体磨光双面刃,靠背部有两个对面管钻圆孔,一端的中下部有两个单面钻圆孔。这件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和体形最大的玉制刀具,被誉为“中国玉刀之首”。图8: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遗址出土的玉刀

玉牙璧(图9),玉质受沁后呈浅青灰色。中央有大穿孔,外缘琢出三节牙状突起,其中两牙外缘中部有扉牙状小齿饰。最大外径22.5厘米、内径17.2厘米、厚0.5厘米,是史前牙璧中目前所知形体最大的一件。

图9: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遗址出土的玉牙璧

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玉璧的变体形制之一——牙璧(亦称玉璇玑)由辽东半岛传入胶东半岛。年,考古工作者在胶州市三里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分别发现了有牙无齿饰与有牙有齿饰的三牙璧各一件(图10)。到了龙山文化时期中期,山东海岱地区已成为牙璧的主要产地和输出源。

图10:胶州市三里河遗址出土的三牙璧图11:青岛市滕州市姜屯镇庄里西遗址出土的三牙璧年,在滕州市庄里西遗址出土的三牙璧(图11),直径8厘米,显然已是纯粹的礼器,除了三牙,每两牙之间还有对称的十二个小齿,这种有侧齿的玉器后来成为夏商玉器的典型特征,纷纷出现在夏商时代的玉刀、玉圭、玉璋、玉戚、玉钺和玉戈上。图12: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遗址出土的玉璋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璋是山东龙山文化玉璋。出土玉璋地域范围分布比较广,以中原地区为中心,陕西、四川、越南、香港等地均有发现。

图13:山东龙山文化其它遗址出土的玉璋

玉璋的形状有点特别,整体为长条形,平薄,上端有刃,下端为方形,像是一把刀。《说文》说“半圭为璋”,有一定依据。很多玉璋在下端两侧有牙状突起,因而也被称作“牙璋”。玉璋大小区别明显,大可长达1米有余,小的长不及手指。

年,在五莲丹土遗址的一个窖穴内出土了玉琮(图14),形制为矮筒状一节玉琮,四个角面上分别刻三道平行凹槽线纹后,第二次施刻圆圈纹,施刻的目的可能是模仿良渚文化玉琮上的良渚神徽。

图14:日照市五莲县丹土村遗址出土的玉琮典型龙山文化,是年前北红山南良渚玉器在华东沿海地区的融合,玉礼器体系因玉牙璧和玉璋更加丰富,琢玉工艺因镂空雕刻、剔地阳纹而更加精湛。它们通过三大路径西传至内陆:南线是从长江下游传播至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线是从黄河下游传播至黄河中上游的中原龙山文化玉器,北线从内蒙古东部草原传播至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的石峁文化玉器。那么,这三线是怎么西传的呢?策划:邹国峰美工:刘嘉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