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碟子八大碗”,在滕州并不是指一大堆瓷器,而是指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酒席,是高规格宴席的代名词,简称“大八四”,当然,这是在以前旧时,现在的酒席早就不是“四个碟子八大碗”的事儿了,规模更大,不过滋味儿却不如以前的“大八四”。跟我一起回味一下吧……
在以前,不论红场还是白场,只要是八大碗酒席,客人都能吃到欢欣鼓舞,咂摸出应有的味道来。先上四个凉碟,分别是脆生藕、猪头肉、花生米和黄瓜片,全都是凉拌,点上香油,撒上香菜;有讲究的,不上藕片,上芥末调粉丝,这可是个开胃菜,吃一口,呛鼻子,涕泪交流,解决的老办法是鼻子靠近酒杯,猛吸溜一下,酒气盖过辛辣气后,呛劲儿就过去了,常见人闻完酒后,舒坦地往椅子后背上一靠,擦去眼泪、鼻涕,来一句:“我的娘啊,真有劲儿!”这四个凉碟算是小引子,是“大八四”中的“四”,其目的是把吃饭人的胃口打开,接下来,便是重头戏——大八四中的“八”,准备好,要上八大碗了。
给客人端菜的人大多是年轻人,干净利索,托盘往前倾,防止菜汁水流到自己的衣服上,如蝴蝶穿花般在众酒桌间行进,嘴里高呼:“八大碗来了,别碰身上油!”所用的碗,是黑色粗瓷大碗,俗称黑扣子碗,看着就感觉瓷实、豪气。头碗是粉条炖肉,图个吉利,意思是让亲戚朋友间有个拉扯(粉条长,象小细绳子,能拉扯起来),往下是猪油炸的萝卜丸子,飘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味厚解馋,这个时候,喝酒差不多进行到了热闹处,再上菜,就是“酥菜系列”了:酥鱼、酥肉、酥土豆条子。这几道酥菜,全用高汤炖(高汤指的是用花椒等各味调料、敲开的猪大骨等用水熬煮而成,专用来炖菜),有独特的鲜美味道,快起锅的时候,洒上几片绿菜叶,黄绿相间,养眼怡人,坐席的人,大块夹起,往嘴里塞。人常说某家的酒席好,酥菜块压得筷子打颤,就是指的碗中的菜量足,舍得让人吃饱。
这个时候,算是吃到中场了,都知道该上汤菜了,终于,混合着猪肺丁、碎粉条、豆腐皮、碎鸡蛋的汤,端上来了。仍旧用高汤烹制,不加味精等调料,是自然香,小孩子的母亲会率先舀几勺子,用小碗盛好,放到孩子面前,孩子们都喝得呼呼有声。能做这汤的,可以说都是民间高手,大多是七十多岁的老人,现在已所剩不多。八大碗的压轴菜是肘子肉。这道菜是尊客菜,常由主家的长辈或者有威望的老人走到每张饭桌前,把这碗菜亲自从托盘中端上桌来,放到桌子正中央,招呼全桌子的客人,吃好喝好,有个名称叫“整碗”,是必备的礼数,含尊客之意,而客人必须全部站起,回应主人,说几句客气话,叫回礼,一来二去,热闹极了,透露出孔孟之乡的礼数周全。
最后一道是豆芽菜,这是吃饭的菜,也是催客菜,客人们看到后,知道该起场了,就互相称兄道弟,快速吃完,谦让着起身,至此,八大碗酒席接近了散席尾声。
现在,在此基础上,滕州人又衍生创造出了“十大碗”,但其名字和标准却成为了人们争相夸富和奢侈的理由与方式,而且,在味道和做法上也愈来愈偏离“地道”,早不如从前的“大八四”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