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诊室,一方抢救台,一段婴儿的啼哭,一阵监护仪的鸣叫。新生儿科里的日复一日,构成了邱丙平三十几年从医生涯的掠影。
“误闯”儿科圈
“自幼铭志、终成名医”,这样传奇又英雄主义的故事并未发生在普通人邱丙平的成长之路中。出生在滕州西边一个小村庄里的邱丙平,排行老四,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他从小成绩名列前茅,一直被家人寄予厚望。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从小立志当医生、造福社会的情况并不多见,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学医往往是为了脱离贫困,改善家庭。邱丙平高考那年虽有些失利,但仍考上潍坊医学院医疗系,迈入了医学生涯。
还是计划分配的年代,医疗行业就已有一个“金科玉律”:“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死活不干小儿科”。年邱丙平从学校顺利毕业,进医院。医院儿科急缺人手,于是他那批被召入的4个毕业生就全部被“塞到”那个“死活不干”的小儿科去了。
别看儿科看似个“医疗圈底层”的专业,实际上90年代医院儿科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已颇具声誉。年儿科病房就配备了40张床位,却仍旧一床难求,在病房走廊上加床也是常见的事。年成立儿童重症监护室,这在当年的儿科行业中属于首屈一指。
每一位医学大家也都是从实习医生干起的。邱丙平现在也在带学生,因为时代的差异,他能体会到现在的学生与过去学生时代的自己有很大的不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多讲究奉献,带教老师要找他干活,他向来是来者不拒、欣然前往。年轻时期的邱丙平爱学、好学,全身都充满干劲。如果老师找了别人没找他,他心里就会反思:是不是自己上一次工作任务没做好。医院的集体宿舍里,医院只有几分钟的距离。那时候没有手机,只有宿舍楼里的公用电话,病房有事就通过公用电话打过来。医学这门学问学无止境,邱丙平跟着老师干活,每一次都能学到新东西。于是他告诉自己,必须要干得好,只有干得好,下一次老师才会再用他。那时人手少,值夜班都是一人值一整个大夜,有时晚上人多的时候,他能看多个病人。正是年轻时的锤炼,培养了他的技术与能力,也造就了他耐心、沉稳的行事风格。
为科室发展提速
医院新生儿科发展快、底子好,无论是救治能力、医疗服务或是学科发展,在山东省新生儿行业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山东是个人口大省,医疗需求量大,医院辐射地区广泛,除了本市,还远及临沂、江苏北部等地区。
6
医院新生儿病房年投入使用,但并未成立规范的监护室。6年,邱丙平开始管理新生儿科后,他抓住科室独有的技术优势与地域优势,加快科室建设,积极开展病房的设计及扩建方案,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生儿抢救室。扩建的抢救室包括2间病房、1间治疗室,用于集中管理院内收治的新生儿。
9年,随着科室的不断壮大,邱丙平认为新生儿科监护室的改建迫在眉睫。年层流净化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成立,引进了暖箱、转运暖箱、新生儿专用呼吸机、监护仪等多项设备。新改造的重症监护病房能为危重新生儿诊断抢救提供保障,彼时科室的救治能力在全市已位列翘楚。年前后,是医院新生儿科快速发展期。重症监护病房投入使用后,随着病患的不断增多,科室改建又一次被邱丙平提上日程。
年他在重症监护病房旁边的区域改造了过渡病房,属于有家长陪护的有陪病房,专门为即将出院的小患儿服务。医院救治中尤其棘手,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还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大部分人扛不住这样的压力,不愿意负责这部分孩子,于是医院收治的三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也规划到了新生儿科,成为邱丙平管辖的一部分。
目前新生儿科一共88张床位,服务本院一万左右的年分娩量绰绰有余。医院资源,又为病患解决了一床难求的问题。
求贤若渴真心以待
我国公立体系中的儿童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一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线儿科医生面临着服务量大、工作负荷重、晋升难度大等问题。儿科诊疗具有特殊性,尤其是新生儿,患儿无法清楚表述,病情不稳定且变化快,再加上家长的不信任、不理解等负面情绪使得医患矛盾易被激化。儿科医生在公立体系中的价值认可与其投入付出难以形成正比。而如今儿童疾病变化快,罕见病不断增多,对医疗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年轻人对从事儿科普遍抱有观望态度。
成为科主任后,为科室吸纳人才、培养后备军成为邱丙平心中的一件大事。每年招聘,作为面试官之一,邱丙平在为科室选择优秀的儿科专业毕业生之余,也会在其他专业物色合适人才。医院内科、外科等热门科室求职毕业生居多,但岗位供不应求,招聘要求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许多人排着队也未必能拿到通行证。而部分达不到要求但又资质优秀的毕业生,则成为邱丙平的目标,并依据他们的个人情况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资源。
邱丙平科里有一位本地女孩,毕业时倾向于回到家乡工作,奈何同样学医的男朋友在本地的工作还没有着落,这成为了女孩犹豫不决的源头。为解决女孩顾虑,也为留住想要的人才,邱丙平充分评估了两人的条件,向领导申请将两人一起招到医院里来。
配合滕州市相应的人才补贴政策,医院的充分支持,邱丙平管理的新生儿科也人才济济。
如果要问邱丙平对未来科室的发展最大的期望是什么,他的回答一定是“后继有人”。邱丙平开玩笑说,“我要是退休了,年轻人得接上来,这可是他们吃饭的地方!”在邱丙平的观念里,只要科室里的年轻一辈个人发展得好,科室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他强调,一名医者,不应当只局限于那一间小小的诊室,学科研究也是提升能力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搞好科研,不仅是为了科室,对年轻人自身的晋升也有很大帮助。”这份要求,不仅仅是一位上级对下属部署的工作任务,更是一名医学前辈为后辈发展给予的人生提点。“只有自身技术好、服务好、能力强,无论你去到哪里,都能发展得很好。”
科里培养好的人才出走,本应是件让人惋惜之事,但天生乐观的邱丙平却有着一颗平常心。年到年间,邱丙平手下7个医生先后离职,相当于一个病区的大夫都走了。“但都医院去的,走得更高了,一开始可能会感觉压力很大,但确实真心替他们高兴,人往高处走,人才流动是很自然的事情。”邱丙平格外的豁达,他把同事当朋友,真心的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好的发展。
最“被需要”的人
护士长孟祥敏对邱丙平的评价是“乐观、靠谱,尽职尽责,值得信任”。身为科主任,邱丙平每天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如果晚上有急危重症的病人,邱丙平也会待在科室指导值班医生进行抢救。为解决家长疑惑,让家长少跑路,邱丙平建立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