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现代化城市经久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城铁、高架桥、摩天大厦、商业圈,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多少这座城市特有文化延伸出的记忆和地理符号以及怀旧的印记。如同滕州的西门里、书院街,接官巷,尽管这些老街在繁华如梦的年代显得沧桑和落寞,但依然是这座城市怀旧情感的依附,温暖的记忆的所在,是后人寻找这座古城历史风貌的根系,是怀念和感慨的驻足之地。
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年前后滕州市地名委员会在各村村头立了村名碑,村名碑的背面都刻有村子的历史演变和村名的来历,小编费尽周折整理出滕州各乡镇、村庄名字的由来;即日起,陆续推送每个街道(乡镇)的村落名称来历。谨愿给滕州留下记忆的符号,给滕州留住回忆的痕迹。
滨湖(岗头望庄)镇
岗头
位于滕州西南24公里,界河南岸,济微公路穿村而过,系镇政府驻地。
相传,宋代中期(—年),有一武将充军至此,逐渐成村,因处土岗之巅,故名岗头。
花园
位于岗头东0.9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北侧。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建造花园,后人聚居成村,名花园。
下王庄
位于岗头西南4公里,独山湖东岸。
清乾隆年间(—年),王氏由西盖村迁此建村,名王庄,后因村庄重名,本村更为下王庄。
北焦村
位于岗头西南3公里。
明洪武二年(年),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焦村遗址建村,沿用原名,后经发展,分建鼎足三村,本村居北,称北焦村。
李仓
位于岗头西南3.6公里处。
明代(—年),李氏迁此建村,名李家庄,年因重名,更名李仓。
西屯
位于岗头西1公里。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屯粮,名稻屯;明嘉靖五年(年),吴姓迁其东南部建村,名东屯,年分为前、后屯,年统称屯里,年建生产大队,析立四村,依方位本村称西屯。
东屯后
位于岗头西0.8公里。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屯粮,名稻屯;明嘉靖五年(年),吴姓迁其东南部建村,名东屯,年分为前、后屯,年统称屯里,年建生产大队,析立四村,依方位本村称东屯后。
东屯前
位于岗头西1.2公里。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屯粮,名稻屯;明嘉靖五年(年),吴姓迁其东南部建村,名东屯,年分为前、后屯,年统称屯里,年建生产大队,析立四村,依方位本村称东屯前。
稻屯
位于岗头西0.8公里。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屯粮,名稻屯;明嘉靖五年(年),吴姓迁其东南部建村,名东屯,年分为前、后屯,年统称屯里,年建生产大队,析立四村,依方位本村称稻屯。
人民庄
位于岗头南3.7公里,东靠济微公路。
清同治年间(—年),盖村王姓于此设场,佃农聚居成村,名王家场,年改称人民庄。
奎子
位于岗头南2.3公里,济微公路西侧。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费伯封于郎邑,曾于此设兵器库,俗称库子;明洪武二年(年),孙氏迁此建村,因处奎星河内侧,故名奎子
东焦村
位于岗头西南4公里处。
明洪武二年(年),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焦村遗址建村,沿用原名,后经发展,分建鼎足三村,本村居东,名东焦村。
西焦村
位于岗头西南4.4公里处。
明洪武二年(年),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焦村遗址建村,沿用原名,后经发展,分建鼎足三村,本村居西,名西焦村。
黄桥
位于岗头南2.7公里。
清康熙年间(—1)年,黄氏由望冢迁此建村,因村北有桥,故名黄家桥,今称黄桥。
王堂
位于岗头东南2.5公里,济微公路东侧。
明万历年间(—年),王氏由西辛安迁此建村,名王家堂,今称王堂。
七所楼
位于岗头东南3.5公里,小龙河南岸。
明洪武二年(年),黄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黄家庄;清同治年间(—年),因村内建楼房七座,改名七所楼,清末民初,仍称黄家庄,年因重名,复名七所楼。
徐楼
位于岗头南2.7公里。
相传,元代已成村落,俗称打狗庄;明嘉靖年间(—年),因村民徐贾建有楼房,改村名为徐贾楼,今称徐楼。
南陈庄
位于岗头东南2.8公里,小龙河北侧。
明永乐年间(—年),陈氏迁此建村,名陈家庄,年因重名,改称南陈庄。
前郁郎
位于岗头东3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南侧。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费伯率师于此北筑郎城,昭公九年(公元前年)此处又建郎国,故郎城俗呼郁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年),鲁共王子刘骄封侯于此,楚灭鲁后,城废为村,继经发展,村分为二,本村居南,故名前郁郎。
秦村
位于岗头东2.8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北侧。
明初(—年),秦氏迁至郁郎村东定居,属后郁郎,年析立,名秦村。
后郁郎
位于岗头东3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南侧。
春秋鲁隐公元年(公元前年),费伯率师于此北筑郎城,昭公九年(公元前年)此处又建郎国,故郎城俗呼郁郎;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年),鲁共王子刘骄封侯于此,楚灭鲁后,城废为村,继经发展,村分为二,本村居南,故名后郁郎。
民生
位于岗头东4公里,小坞至岗头公路北侧。
明崇祯年间(—年),庞氏迁此建村,名庞庄,后成为峄庄龙姓之佃户村,年改名民生。
坊上
位于岗头东偏北3公里,界河南岸。
元末(—年),孙氏迁此定居,并开设店房,俗称店坊子,后因地势较高,渐演为坊上。
东黄庄
位于岗头东北5公里。
明洪武二年(年),秦、黄二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秦黄庄,后演为黄庄,年因重名,改称东黄庄。
东官庄
位于岗头东北3.5公里,界河至朱村公路西侧。
清初(—年),孙氏等姓迁此建村,名官庄,后因重名,改称东官庄。
东陈
位于岗头东北5.5公里,东北与邹县南刘庄为邻。
明永乐年间(—年),陈氏来此建村,名陈家庄,年因重名,改为东陈庄,今称东陈。
金马山
位于岗头东北3.5公里,平山南麓,界河至朱村公路北侧。
相传,唐代(公元—年),董氏来此建村,因有一将军曾于此歇马,故城寄马庄;明代(—年),马氏等相继迁入,改称马家庄,年因重名,更为金马山。
山头
位于岗头东北4公里处。
明洪武二年(年),盖氏迁此建村,因地处平山西麓,名山头庄;清初(—年),杨氏由和福迁入,改名平易村,年复名山头庄,今称山头。
苏坡
位于岗头北偏东3.5公里。
北宋天圣元年(年),甘姓由济南来此建村,取名安家寨;后苏姓迁入,于明万历年间(—年),改村名为苏家坡,今称苏坡。
三山
位于岗头北7公里。
唐代即有此村,因北临牧山、青山、平山,名三山村,明代设有集市,曾称三山集,今称三山。
前纸坊
位于岗头北4.5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西侧。
明洪武二年(年),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纸坊,后经发展,分为二村,本村居南,称前纸坊。
后纸坊
位于岗头北4.5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西侧。
明洪武二年(年),纸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纸坊,后经发展,分为二村,本村居北,称后纸坊。
郭楼
位于岗头西北3.2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西侧。
清乾隆年间(—年),郭姓迁此建村,名为郭楼,后马氏自焦村迁入,仍用原名。
朱村
位于岗头北2.5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东侧。
相传,此处隋前即有村落;清初(—年),朱氏迁来定居,名朱村。
代庄
位于岗头西北3公里。
明初(—年),王氏迁来于福兴寺庙南建村,名庙下村,嘉靖年间(—年),戴姓迁入改称戴家庄,后演为代庄。
孟楼
位于岗头北4公里,岗头至三山公路西侧。
清初(—年),孟氏迁此建村,名孟家楼,后马、屈、侯等姓迁入,改称楼里,年因重名,更为孟楼。
西黄庄
位于岗头西北2.5公里,济微公路北侧。
清康熙十九年(年),黄兴迁此建村,名黄家庄,年因重名,改为西黄庄。
屈庄
位于岗头西北2.8公里,济微公路南侧。
隋末唐初(公元—年),屈氏迁此建村,名屈家庄,今称屈庄。
阳关
位于岗头西北4公里。
明洪武二年(年),关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关家庄;万历年间(—年),于、郭等姓迁入,后演为官庄,年为与东官庄相应改称西官庄,年因重名更为阳关。
孙阁
位于岗头西4公里,济宁至微山公路南侧。
明洪武二年(年),孙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孙家楼,年因重名,更为孙阁。
渔营
位于岗头西偏北4.5公里,济宁至微山公路南侧。
相传,明嘉靖年间(—年),赵氏迁此建村,因西南近独山湖,多以渔业为生,名渔营,后演称营里,年因重名,复名渔营。
东古村
位于岗头西北4公里,济宁至微山公路南侧。
南宋绍定六年(年),邵氏由洛阳迁此建村,名辛兴村;明万历年间(—年),改为古村,年因村内小河为界,划分二村,本村居东,称东古村。
西古村
位于岗头西北4.5公里,济宁至微山公路南侧。
南宋绍定六年(年),邵氏由洛阳迁此建村,名辛兴村;明万历年间(—年),改为古村,年因村内小河为界,划分二村,本村居西,称西古村。
后古村
位于岗头西北6.2公里,龙堂山南麓。
明末(—年),施氏由宁阳迁至村西北约1公里处建村,初属古村,后称小古村,年改称后古村。
朱寨
位于岗头西北7公里,北依堵子山。
原名兴隆庄,燕、尹、仇等姓聚居于此;清初(——年),改名朱家寨,今称朱寨。
史庄(北双井)
位于岗头西北8公里,北与邹县爷娘庙村接壤。
元初(—年),史氏由北京迁此建村,名史家庄;明代因与韩庄、刘庄同在一个山峪内,总名三庄里;年简称庄里,年因重名,以山峪中有井两股,更总名为双井,各村分称原名,本村一直沿用史庄。
刘庄(西双井)
位于岗头西北8公里,大白山东麓,西与邹县朝阳村接壤。
明初(—年),刘氏迁至史村西建村,名刘庄;后因与韩庄、史庄三个村毗邻,又同在一个山峪内,总名三庄里;年简称庄里,年因重名,以山峪中有井两股,更总名为双井,各村分称原名,本村一直沿用刘庄。
韩庄(东双井)
位于岗头西北8公里,大白山东麓。
明初(—年),韩氏迁至史村南建村,名刘庄;后因与刘庄、史庄三个村毗邻,又同在一个山峪内,总名三庄里;年简称庄里,年因重名,以山峪中有井两股,更总名为双井,各村分称原名,本村一直沿用韩庄。
东迭湖
位于岗头西4.5公里,界河之阳。
唐代(公元—年),蒋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湖洼较高处,取名垤斛;后经发展,析立三村,本村居东,称东垤斛;年,因垤斛二字生僻,改为东迭湖。
西迭湖
位于岗头西5公里,界河之阳。
唐代(公元—年),蒋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湖洼较高处,取名垤斛,后经发展,析立三村,本村居西,称西垤斛;年,因垤斛二字生僻,改为西迭湖。
中迭湖
位于岗头西5公里,界河之阳。
唐代(公元—年),蒋氏迁此建村,因地处湖洼较高处,取名垤斛,后经发展,析立三村,本村居中,称中垤斛;年,因垤斛二字生僻,改为中迭湖。
卢庄
位于岗头西6.5公里,大白山南麓。
明崇祯年间(—年),卢氏由邹县韩庄迁此建村,名卢家庄,今称卢庄。
上王庄
位于岗头西7.5公里,大白山南麓,西南与微山县大辛庄接壤。
明末(—年),王氏迁此建村,名王家庄,后因重名,更为上王庄。
西韩楼
位于岗头西6.5公里,济微公路北侧。
明初(—年),韩氏迁此建村,名韩家庄;清初(—年),因村中建楼房数座,村名演为韩楼,年因重名改称西韩楼。
向阳
位于岗头西7公里,大白山南麓。
相传,今址南米有村,名宅子顶;明末(—年),为避洪水泛浸,移居于此,因近有关帝庙,村以庙名;年村南建成向阳提水站,改村名为向阳。
望庄
位于滕州西部20.5公里,西邻微山湖,济微公路纵穿全村,系望庄镇政府驻地,
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此处既已成村,据传,东汉光武帝好友严子陵,晚年居该村西南严村,光武帝思念故友,亲来严村探望,时严已病故,乃吊祭坟前,归途至此,仍勒马回望,故本村名为望冢,年10月改为望庄。
东马村
位于望庄西南1公里。
明洪武年间(—年),马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西侧石井村定居,改名马村,清道光年间(—年),马氏分支再迁村东北半里许今址另建新居,名小马村,年更名为东马村。
小刘庄
位于望庄北部1.6公里,北与大坞镇大刘庄为邻。
明洪武二年(年),刘氏由山西临汾县辗转迁此建村,以姓取名小刘庄,沿用至今。
生庄
位于望庄西北隅,济微公路北侧。
明初(—年),生氏隐居于此,渐致发展成村,以姓取名生家庄,今称生庄。
刁村
位于望庄西0.8公里。
明洪武二年(年),刁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刁家村,今称刁村。
李村
位于望庄南0.5公里,济微公路西侧。
明洪武二年(年),李氏来滕,辗转定居于石井村侧,称石井村;正德年间(—年),改名李家村,今称李村。
西谢庄
位于望庄北0.7公里,济微公路东侧,西北隅岗头镇七所楼为邻。
明洪武二年(年),谢氏自山西省迁此建村,名谢家村,年更名为西谢村。
邵村
位于望庄东北0.5公里,休城至望庄公路南侧。
唐大和八年(公元年),邵氏由安徽芒砀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邵家村,今称邵村。
王雷楼
位于望庄北1.2公里,济微公路东侧。
明初(—年),王氏自山西省迁此建村,并建有楼房,故取村名王雷楼。清嘉庆十八年(年)更为王雷家楼,年复名王雷楼。
赫村
位于望庄西1.2公里,济微公路纵穿全村。
相传,明代前此处即有村庄,名乱枣行,明洪武二年(年),赫氏从山西省迁入,改称赫家村,年更为革命村,年复名赫村。
秦庄
位于望庄西北1.8公里,东近济微公路。
明代中期(—年),秦氏由迭湖迁此建村,取名秦庄,沿用至今。
东盖村
位于望庄西2.5公里。
元代(—年),盖氏来此建村,名盖村,明洪武年间(—年),王氏由山西省迁入,后王氏分支居村东部,自立成村,称东盖村。
后盖村
位于望庄西部偏北3公里,西邻独山湖。
清初(—年),王氏由东盖村迁此定居,初名后行,后以居盖村之北,改称后盖村,年曾为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湖东办事处驻地。
西盖村
位于望庄西3.8公里。
元代(—年),盖氏来此建村,名盖村,明洪武年间(—年),王氏由山西省迁入,仍用原名,后析立二村,本村称西盖村。
胡路口
位于望庄西部3.4公里,西近独山湖。
元代(—年),盖氏迁此建村,因居东西大路之侧,取名盖家路口,后改称文路口;明万历年间(—年),胡氏由微山县留庄乡胡口子迁入,改为胡家路口,今称胡路口。
严村
位于望庄西南1.2公里,望庄至辛安港公路横穿全村。
相传,光武帝刘秀与严子陵为同窗好友,刘秀即位后,严子陵不肯居官,于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隐于富春山,后转居于此,渐致成村,名为严村。
宋村
位于望庄东北1.2公里,休城至望庄公路南侧。
元大德年间(—7年),宋氏由高唐县来此建村,名宋村,后析立二村,本村称东宋村,亦称大宋村,今仍名宋村;明初(—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宋村南首建村,名刘家村,亦称大刘村,年并入宋村,同年郑庄并入,统称宋村。
田桥
位于望庄东南3.8公里。
明洪武二年(年),庞、田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田家村;正德年间(—年),杨氏由满庄迁入,并出资于小龙河上修建农桥,因故中止,清嘉庆年间(—年),田氏续修完竣,名为田家桥,村因桥改名,今称田桥。
西董村
位于望庄东3公里,休城至望庄公里南侧,东邻大坞甘寨。
清康熙年间(—1年),董氏迁来西阳温村东建村,随称西阳温,后改董村,年和年两次并称西阳温,年再次分出复原名,年因重名,更为西董村。
邱村
位于望庄东部1.5公里。
明洪武年间(—年),邱氏由山西省来滕,辗转迁此定居后,名邱家村,今称邱村。
西阳温
位于望庄东2.5公里,休城至望庄公路南侧。
此处元代既已成村,名大兴集,后因村北有重阳寺,村东有温泉,明宣德年间(—年),村东建有东阳温村,本村改称西阳温。
南徐楼
位于望庄南部2.6公里,济微公路西侧。
明代(—年),徐贾二氏由微山县南羊庄来此置田建楼,取村名为徐贾楼;清康熙二年(年),马氏由西马村迁来,村名演为徐家楼,年因重名,更为南徐楼。
陈宏楼
位于望庄东南3公里,济微公路东侧,北沙河之阳。
相传,元末(—年),陈氏于此置田、建楼,逐渐发展成村,名陈家楼,明永乐年间(—年),杨氏由满庄迁入,年,因重名更为陈宏楼。
四合庄
位于望庄南3.2公里,西近独山湖。
年,微山县留庄乡马口、龙口、孟口、石口四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名新村,年更为四合庄。
吕堂
位于望庄西南3.6公里。
明洪武二年(年),李、王二氏由山西省迁此定居,后李氏建祠堂一座,俗呼李家堂,村以庙名,清中期(—年),吕氏迁入,改称吕家堂,今称吕堂。
胡楼
位于望庄西南4.4公里,西与微山县李家桥为邻。
明永乐年间(—年),张氏自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张家庄,继有孟氏由孟口迁来张家庄南定居,名孟家庄,万历年间(—年),胡氏自胡家坑迁来张家庄之北定居,因建有楼房,名胡家楼,后经发展,三村连为一体,统称胡家楼,今称胡楼。
西周村
位于望庄西南3.8公里,西邻微山县境。
明初(—年),周氏兄弟二人自齐东县迁来,于东西二处各建一村,本村居西名大周村,万历年间(—年),改称西周村,沿用至今。
东周村
位于望庄西南2公里。
明初(—年),周氏兄弟二人自齐东县迁来,于东西二处各建一村,本村居东名小周村,万历年间(—年),改称东周村,沿用至今。
后辛安
位于望庄西南2.2公里。
元代(—年),辛、安两姓迁此建村,名辛安里。明初(—年),王氏自山西省迁来,村名简称辛安,原辛安改称东辛安,其后王氏分支迁村西另建一村,名西辛安,年分为二村,本村居北,称后辛安。
西马村
位于望庄西南1.5公里。
唐代(公元—年)建村,名石井村。
明洪武年间(—年),马氏由山西省迁入,改名马村,年更称西马村,年4月滕县抗日民主联合政府驻此。
西辛安
位于望庄西南3.5公里,西邻独山湖。
元代(—年),辛、安两姓迁此建村,名辛安里。明初(—年),王氏自山西省迁来,村名简称辛安,原辛安改称东辛安,其后王氏分支迁村西另建一村,名西辛安,沿用至今。
中辛安
位于望庄西南2.2公里。
元代(—年),辛、安两姓迁此建村,名辛安里。明初(—年),王氏自山西省迁来,村名简称辛安,其后王氏分支迁村西另建一村,名西辛安,原辛安改称东辛安,年分为中、后二村,本村为中辛安。
大福利:打开支付宝首页搜索“”,即可领红包!马云爸爸又放大大招,都是大包,没有小红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