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校长马玉文
各位同学、老师,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表达诚挚的祝贺与欢迎,祝贺七八九年级的大同学顺利地升入高一年级,迎来新的挑战,奔向新的目标;欢迎六年级的小同学来到育才,开启了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全新的旅程。
新的学期,新的校园,到处都洋溢着新的气象,散发着诚恳的气息。在防疫背景下实现“我”的学习成长,如同带着镣铐跳舞,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其中可能包含着意气洋洋的傲娇、攻城掠地的激爽和战无不胜的自豪,也可能夹杂着四顾茫然的迷失、久攻不下的焦灼与何枝可依的孤愁。但这就是真实的青春,真实的成长。青春期的成长从来都是“含着泪的笑”,意味深长却格外动人。
联想到战“疫”的历程,有一个阶段的感受与此相若,那就是在战“疫”最胶着、最艰难的阶段,我们大多数人都困居在家中,神经紧绷——活动范围变小,交往方式单一,学习生活受限——那时的感觉是希望飘摇,心情忐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坚持不下去,哗啦一声就坍下去。幸运的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特别的力量与勇气。主人公安迪虽然伤痕累累,但他依然活得光芒四射,其中有三个片段着实令人难忘:
第一个片段,虽然是身受冤狱,精神上饱受煎熬,但安迪却并未自我陷落,而是主动出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警卫队长合法避税,以漂亮的姿态为狱友们赢得赌约。当大家像“人”模“人”样地坐在天台上,美滋滋地享受着冰啤酒时,安迪一个人窝在阴凉下,脸上扬起了奇异的微笑,浑身上下洋溢着自由的光辉。这只鸟注定是关不住的!
第二个片段,是安迪擅自通过广播播放唱片,歌声直上云端,美得令人心碎,狱友们纷纷驻足倾听,仿佛重获自由。典狱长对此勃然大怒,警卫队长也挥舞着警棍,要求安迪立即停止播放。这时最动人的一幕出现了!安迪直视着典狱长,表情坚毅,目光灼灼,毅然把音量调高,然后闭起眼睛静静地享受。为此安迪被独自囚禁两周,解除禁闭后安迪说,这两周是我过得最舒服的时光,因为我跟莫扎特在一起——他就在脑中、在心里。
第三个片段,是安迪想为监狱建一座图书馆,为此他每周给有关部门写一封信,持续写了6年,事情终于迎来转机,有关部门给他寄来了美金和若干旧物。可是他并不满足,始终保持“极简的纯粹”,每周写两封信继续争取,终于赢得更大的支持。就这样,安迪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狱友们建了一座图书馆,让他们有书可读,有正事可琢磨,过上了相对丰富的精神生活。
防疫背景下的学习成长,既有青春期的特质,也有防控期的特性,须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对于可能遭遇的成长困境,如变局应对、人际冲突、情绪波动、学业压力、沟通困扰等等,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以成长型思维战胜彷徨无计?或许“安迪们”能给我们一些温暖的启示:
其一,虽然有时行动受限,但心若在,自由就在;追寻的努力有多巨大,自由的感觉就有多真切。
其二,虽然压力山大,但我们要学会用智慧与力量守护希望,抵制异化,让希望像黑暗中的灯塔一样指引我们走出困境。
其三,有时即使希望渺茫,我们也要遵从素心的指引,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萤火微光,只要连成一片,也可以照亮天空。
万法之要,首在其心。人终究会死,但万不能怂死!不禁想到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向党的优良传统学,向强大的军队学,向世界级企业学,向大自然动植物学,向建筑学向影视学向员工学向书本学向一切有益的事物学,而后造就强悍的精神!
任正非基本上一周要读一两本书,每天看几本杂志。他涉猎的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历史、哲学、宗教、科技,艺术等,而且他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虽已76岁,但精力依然旺盛,常常在凌晨12:00、1:00发送邮件,向同事们推荐一些文章和视频。
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华为公司也在企业文化上呈现出鲜明的狼性:嗅觉敏锐、不屈不挠地进攻、群体作战。面对美国政府凌厉阴狠的打压,华为公司展现出极为强劲的实力与韧性,我想决不是偶然的!
一句话,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困境如何依叠如山,前景如何晦暗难明,更加重要的是整顿身心,站稳阵脚,做好自己,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锤炼自己的精神韧性,让自己拥有充沛的“器识”能量。精神不死,希望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