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60年来,枣庄大地沧桑巨变。
60年来,我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的健康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以“健康枣庄”建设为抓手,强基础、补短板、抓重点、破难点,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丰富卫生健康供给,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在健康城市创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全民健康步伐日益坚实。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卫健系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医疗资源不断优化
医院、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医院全面启动胸痛、卒中、创伤、癌症等“六大中心”建设,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个,成员人,每万名常住城乡居民拥有全科医生2.6人,.4万城乡居民拥有了健康“守门人”。
全医院全面取消药品与高值医用耗材加成。成立枣庄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联合采购体,以“带量采购”方式集中采购首批5个药品品种,平均降价35.1%。建成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医共体、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形式的医联体37个,确定20家市级专科联盟建设单位。成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六大中心26家。稳步实施《关于推动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医院医院的对口支援关系,抽调近名医生开展支援帮扶,选派15名“业务院长”援助重点乡镇和薄弱乡镇卫生院发展,建成2家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与个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我市组建了应急医疗救援、监督执法和疾病预防控制队伍,配备临床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保障了应急救治及时有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试点稳步推进,3个区(市)成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区(市),全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建成市、区(市)、乡镇、村四级疾控网络,各级疾控中心全面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全市数字化接种门诊覆盖率达98%以上,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处于较低水平。成功打造枣庄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国家级示范区、全省首个疾控机构和临床机构协作的慢性病技术指导中心,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余万份。
医疗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
健康服务覆盖更广
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个,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82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2.94人,成立市级质控中心41家。发布枣庄市卒中急救地图,构建了卒中黄金1小时救治时空圈,实现对胸痛患者救治的全域覆盖。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11个。医院“针灸全科化”入选国家第一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典型经验,积极推动科教兴医战略,建成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7个、市级重点学科40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家、国家级协同基地2家。
持续巩固提升创卫成果,深入开展专项提升行动,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城市承载力弱、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难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严格执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全市孕产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化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市妇幼保健院与滕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别荣获国家级、省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全面开展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癌症患者随访率、治疗率均为%。探索“医养结合+”多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我市成功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市医养康复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光大康养温泉小镇、亲和源康养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医疗服务供给更优
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启动
我市持续深化医改,全力推进分级诊疗,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技术与质量,建设示范标准村卫生室个。完成“健康枣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