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的药方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50206/4574090.html山东省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张丁材提起“九省通衢”,很多人都会想到武汉。武汉作为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处在长江中游,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九省通衢”中的“九省”并不是指九个省份,而是一种泛指,主要形容这个地方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但是,其实武汉也不是最早被称为“九省通衢”的地区。最早被称为“九省通衢”的城市应该是山东滕县(今滕州)。
最早被称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滕州位于山东南部,微山湖畔,毗邻江苏,由山东省枣庄市代管。经常乘坐京沪高铁人应该都知道,滕州就有一站。万历二十三年(年),滕县有碑记:“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道路偏陷。”
山东省。相关记载依然来自《政学录》:康熙三年十二月山东巡抚周有德疏称山左为九省通衢、水陆交冲。清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年十二月,时任山东巡抚的周有德说,山东之地为水陆交通枢纽,堪称九省通衢。山左,在古代曾是山东的别称。以帝都北京的视角,纵贯南北的太行山,山东在山的左侧。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在《通议大夫靳公传》曾说:“先世为山左之历城人。”意思是,靳公的先祖是山东济南人。
山东蒙阴。清康熙年间,一位基层官员陈朝君,留下了笔记《莅蒙平政录》。蒙,指的是蒙阴县。陈朝君多次提到九省之冲:“蒙阴当南北九省之冲。粮不满万。丁近六千。每日之间。东南饷鞘。络绎如云。西北车辆。轮蹄若雨。卑职查得蒙以蕞尔之区。地当九省之冲。粮不满万。丁几六千。其饷鞘车辆。络绎如云。蒙以蕞尔之区。当九省之冲。丁仅六千。一切饷鞘车辆。络绎如云。查得蒙邑。地当九省通衢。每日逓觧逃人。不啻如云如雨。”
武汉。刘献廷是清朝著名地理学家,它在代表《广阳杂记》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而汉口不特为楚国之咽喉,亦为九省通衢。九省之货皆于此转输,虽欲不雄天下,而不可得也。”意思是,天下有四处人流商品集散之地,北边是都城,南边是佛山,东边是苏州,西边就是汉口了。汉口不仅是楚地咽喉要道,而且是全国范围的交通枢纽,各地的货物需要在这里中转运输,不是天下第一,也难以找到第二处地方。
河南省。清顺治、康熙年间问世,由当时的官员、学者郑端撰写的《政学录》中有记载:顺治十八年二月台臣刘源濬疏称河南为九省通衢,自滋州而下由开归一路达于江浙闽粤诸省,由怀庆一路达于秦晋蜀诸省,自许州而南一由南阳之叶裕等州县、一由汝宁之西遂等州县以达楚粤滇黔诸省。”什么意思呢?郑端在这里说,清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年的二月,时任河南巡抚的刘源濬在奏疏中说,河南是四通八达的“九省通衢”。
河北正定。金元时期以来,华北太行山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真定府,即正定,主要管辖今石家庄地区,是古代华北地区沟通太行山两侧和南北大道的重镇。正定所在的腹地,物产丰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交通便捷。清代嘉庆年间,此地有了“九省通衢”的美誉:“正定系九省通衢。即因差务较繁。不能不借资民车协济。”(出自《清实录·嘉庆朝实录》)
江苏淮安“九省通衢”的名号出自一首诗,诗的作者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文人范冕。范氏在其诗作《吟清江》中吟道:斗姥宫前都府巷,奎星阁下状元沟。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衢石码头。清江,说的是今淮安主城区。石码头即今淮安市清江浦区的古漕运码头,清代曾是著名的漕运中心,也是今淮安市主城区的枢纽所在。直到今日,这里依然是这座城市淮的交通枢纽:东接淮安区,西、北靠淮阴区,南连洪泽区。
安徽定远。据当地政府